文化揽胜 > 晋城​泽州:针尖上的大阳古镇

晋城​泽州:针尖上的大阳古镇

发布日期:2023-02-27 16:21 文章来源:太原晚报


        “头号针能纳千层底,二号针能缝万件衣。三号四号老常用,针线活儿不可离。五号钢针虽然小,大家小户离不了……”


        “大阳的针,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,并且远销中亚一带。”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2年来中国考察后在他的著作《中国——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》中作了这样的记述,这里所说的大阳,就在南太行山麓的晋城市泽州县,是一座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。大阳古称阳阿,明清时期拥有享誉全国的手工制针产业,产品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并远销中亚,被称为“九州针都”。


九州针都  阳阿古城


        “小小钢针做得精,卖遍天下四大京。东京卖到汴梁地,西京卖到长安城,南京卖遍应天府,北京卖遍顺天城。”寂静的巷子里飘荡着婉转诙谐的卖针歌,敲碎了小巷的宁静,唤醒了大阳镇的清晨,也迎来了阳阿古县的第一缕曙光。这声音如同一缸醇香四溢的老酒,刚一揭盖,挡也挡不住地从青砖绿苔的古巷里传来,钻入你的鼻孔,醉入你的心间,吸引着你的眼球去找寻这缕醇香的来源。


        走在大阳古镇,沿街处处是林立的古屋陈铺,让人仿佛有种穿越时空、遁入历史的感觉。秀气的单檐硬山顶式古阁楼门洞上方镶嵌一块“古阳阿县”的石匾,仿佛在告诉你这座古城曾经发生的故事。门前宽阔的广场中间一溜摆满了各式小吃摊,川流不息的人群摩肩接踵,或驻足小摊前慢慢品味,或拉住街坊朋友拉呱家常,伴着婉转悠扬的叫卖声,演绎出一幅太行山麓的清明上河图。


        穿过城门,便进入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阳五里老街。老街两边的店铺大多数都保持着明清时的样貌,石阶、石墩、板铺式店门,店内柜台经过岁月的摩挲已变得黝黑发亮,店老板还是那么从容,不慌不忙地照料着自己的生意。“东西两大阳,南北四寨上,九十三个阁,七十二条巷,七市八圪当,老里五街长”,走在老街上,不时可以看到两边一条条深邃的古巷夹在高耸的深宅大院间,笔直地伸向远方,醋坊巷、钱市巷、枣市巷、菜市巷,透过这些极具鲜明特征的巷名,你可以想象到这条老街当年的繁华。


        遍布老街两侧的古巷里,一处处门楼巍峨、院墙高耸的豪宅大院时隐时现,展露遗迹。因为有了这些大院和镶嵌在牌坊、门楼上的“状元府”“进士第”等门牌匾额以及遍布街巷精美的套花方窗、石雕木雕、雕花镂窗,古镇灿烂的历史,和古镇的英姿雄风在游人的镜头里、记忆中流转。


小小钢针凝历史


        “卖针喽,卖大针喽……”偱声而去,小巷尽头出现一个肩挑卖针箱子、身穿藏青色长袍、头戴瓜皮帽、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眼镜的老人,只见他一边唱着卖针小曲,一边踩着碎步不紧不慢地从巷子深处走来。这叫卖声马上引来了几位游客,他们停下脚步围了上来。见有客人来,老伯放下挑子,从箱子上拿起一块公道板(桐木板),又从卖针箱中取出一盒钢针,随手捏出一撮钢针,开始唱起了《卖针歌》:“古阳阿县老针店,大街朝东有门面。油漆柜台金字匾,招牌挂在门外边。要问谁家钢针好,李记针行错不了……”一曲唱罢,老人信手一甩,一排明晃晃的钢针就齐刷刷地扎在木板上了,卖针老歌婉转悠扬,甩针动作迅捷娴熟。当游客还沉浸在古老的《卖针歌》中意犹未尽之时,卖针老人的唱歌、甩针表演早已一气呵成。一曲唱毕大家意犹未尽,他们笑请老人再来一首,老人乘兴再歌,游客每人买了一盒钢针满意而去。


1.jpg


         在大阳古镇,目前还有一位唯一能加工手工针的老人叫裴向南。裴师傅的小院颇具农耕气息,除了砖房瓦屋、空地上种植的青菜,最显眼的就是摆在院当中的风箱、火炉和制针的操作台,这样的场景,仿佛是古时生活的再现。裴师傅坐在火炉前,点起炉火,将一块铁板埋到炭火中加热,一边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,一边不时检查铁板的状态。不一会儿,铁板就烧得通红,裴师傅用火钳把烧红的铁板夹了出来,放在铁砧上,拿起一把錾子从铁板上裁下一条5毫米宽20厘米长的铁条。随后将裁下的铁条重新放入火中烧红了,用锤子慢慢锤打,捋成了尖尖的锥状针坯,截断后便成为一根钢针毛坯。


2.jpg


        “大阳手工制针程序,环环相扣。一个环节差之分毫,则整根针全部报废。”不是亲眼所见,真想不到一枚小小的钢针,在裴师傅手里,要经过上百件工具精益求精地打磨,才能由5毫米宽的熟铁条,变成了一枚枚直径0.3毫米的钢针。裴师傅总结了一下,大阳钢针从加工原料到制成成品总共有72道工序,除去冶炼的一部分,单纯制针,就有取火、凿条、滚圆、捶扁、冲孔、锉尖、热淬、冷淬、掩蒸、抛光等二十多道工序,祖辈们就是以这样制成的钢针,跟随晋商的足迹,走遍大江南北,供应着华夏大地上万千家庭。


        如今,全镇只有裴向南等六七位老匠人了解手工制针的流程,这门技艺濒临失传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,不仅手工制针没有市场,就是使用针线缝补衣服的人也少了。裴向南师傅说,从生产的角度说,手工制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,但是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,它还有很强的生命力。“展示古法制针技艺,就是要让人们了解大阳曾有过的制针技艺和辉煌历史,粗笨铁杵可以打磨成精细的钢针,这里蕴含着专注、执着以及精益求精、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,这种文化和精神是永远值得传承的!”


【攻略


     交通:大阳镇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县境西北部,晋城市运汽车站有到大阳古镇的车,车程半个小时,每20分钟一班,票价5元/人。“手工制针展览馆”住于西大阳裴向南老宅。


     住宿:大阳镇上有简易的招待所宾馆,也可以返回到晋城市区入住。


     景点:大阳古镇、古民居、汤帝庙等。


     美食:大阳馔面,是一种流传很久的传统面食,馔面是存放在木制食盒里的兑了盐和碱的手工面条,可供数百人同时就餐。


文字:白晋华

图片:白晋华

编辑:褚慧灵

审核:马   燕


全部评论0

    关于我们

             山西文化旅游网——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良友文摘报社主办,是山西首家文化和旅游信息网站,全面播报旅游动态,全新展现山西文化。山西历经数千年,地域文化独特,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。网站立足山西,面向全国,连接世界!带着文化旅游,关注旅游文化,山西文化旅游网诚邀您共赏大美山西!

    • 监督电话:
      0351-4282911
    • 业务合作:
      18135385757
    • 联系邮箱:
      240086217@qq.com

    版权所有©山西文化旅游网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  ICP :  晋ICP备19003067号-1
    员工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