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两代,平定州地方行政管理实行乡都村制,全州共辖5乡、17都、209行政村。其中,桃河北岸今郊区荫营镇辖区,历史上称三贤都,归属平定州安平乡(亦称北乡)。三贤者,即刘备、关羽、张飞其人。在一个弹丸区域之内竟聚全刘备庙、关王庙和张飞庙,在国内都实属罕见,正是刘、关、张三贤庙宇的同时存在,成就了三贤都这样一个忠义文化厚重的历史地名,也是阳泉地方研究忠义文化继藏山赵氏孤儿之后,又一张重量级的名片。
关于三贤都和刘、关、张的故事,当地有个非常美好的传说。相传东汉末年,朝政腐败、群雄并起。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豪杰在未入川之前,在北方奔波之时曾领兵路过上艾县(今平定县)的方山(亦名福山,现名刘备山)。在山顶上四下观望,发现此山居高临下,能控制方圆几十里的地盘。于是决定分三路人马屯兵于此地。当时三人议定各射一箭,箭落之处为本部宿营之地。大哥刘备先射,箭射向天空几乎落回山顶原地;老二关羽射得最远,落到了东南角一个叫林里的玉泉土丘之上;老三张飞不远不近箭至一个叫千亩坪的村落。后人为了纪念三贤扎营屯兵之事,于是在方山顶上建庙名刘备庙,在林里玉泉山建庙名关王庙,在千亩坪村建庙名张飞庙。
三贤都因境内刘备庙、关王庙、张飞庙而得名,当地人代代口口相传,约定成俗,并无异议,认可度是非常之高的。但没有文字资料加以佐证,似乎总觉得不太踏实,一直被认为是很大的缺憾。虽然经历代有识之士苦苦挖掘寻觅,始终还是没有结果。
三贤都得名文字资料的突破和转机发生在2015年。这一年的6月5日,在郊区荫营镇坪上村西侧刘备山庙区的施工现场,施工人员惊喜地出土了7通古石碑,其中保存较完整的石碑4通,破损严重的3通。经初步认定,有明代石碑2通,分别为明弘治七年(1494年)《重修福山大王庙记》、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《重修福山庙记》;清代石碑4通,分别为清顺治九年(1652年)残碑1通、清乾隆十三年(1748年)《重修方山庙记》、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《重修福山大王庙碑记》、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《重修福山大王庙记》;另有无年代捐款碑记1通。其中,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《重修福山大王庙碑记》中对三贤都得名有明确的文字记录,碑文载:
“方山有汉昭烈庙,与林里有关帝庙,千亩坪有张桓侯庙,三祠相望鼎峙,以故庙之近村号三贤都。”
刘备山庙区施工现场中7块碑刻的发现出土,对刘备山文史研究乃至于郊区文史研究无疑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。郊区区委、区政府高度重视,在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同时,由区政协文史委、区地方志办公室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史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论证。分别于2015年6月15日与6月23日两次召集学术团队,通过实地辨识、文史考证和研讨座谈,对三贤都得名由来的文字资料予以认定,并将“刘关张庙之近村号三贤都,得名由来一语道破”写入研讨会形成的《研讨决议》之中。
三贤都得名文字考据的面世,对加快郊区荫营镇(历史上属三贤都辖区)以刘备庙、关王庙和张飞庙为“金字招牌”,打造建设忠义文化强镇的步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刘备庙庙宇殿堂修葺一新,新增三义以箭卜筑处、玄德泉、饮马池、试刀石等景点,为郊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;关王庙系宋代木结构风格,国内现存最早的武庙建筑,为阳泉市内最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张飞庙在对原庙宇重新修葺的基础上,增添了诸多附属设施,扩建成张飞文化园区,为郊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全镇文旅事业的高质量统筹运营,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。
文字:周立业
编辑:苏东峰
审核:马 燕
版权所有©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: 晋ICP备19003067号-1
员工查询
全部评论0